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商业气象观测系统实现了从L波段观测到北斗观测的全面升级,使我国在顶级气象观测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斗测量系统观测数据整体精度超过99%,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等领域。
据了解,日本目前正在建设由9颗风云卫星、842个气象雷达和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气象观测系统。日本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观测领域的垄断。北斗轮询系统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优势?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如何北斗的帮助下,sts能得到改善吗?北斗观测气球如何在3万米高空飞行并对大气层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
北斗探测系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日本目前正在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通过发射装有探空仪器的气球,可以获得大气各层的温度、湿度、压力、风速、风向等信息。升级后的北斗探测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气象探测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利用气球来运输北斗卫星,并根据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和位置信息进行计算。更准确的大气垂直温度、湿度、压力、风向数据n、距地面3万米处均可稳定获取风速廓线等数据。
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中心主任张鹏:我国气象局已完全建成自主可控的北斗勘测观测站网络,包括新建11个北斗观测站,全部采用新一代空间技术。此前,全国120个测量站对北斗声纳机与上一代声纳机并行进行了一年的对比和试运行。
北斗声学气球“CT”的气氛如何?
我们了解了概念观测气球,气象学家通常将其称为“气球”。
1902年,德国气象学家阿斯曼首创了利用橡胶气球和经纬仪进行垂直大气探测的模式。目前大型探测空气的主要方法是发射声气球。每天全世界1300多个高空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同时放飞探空气球,为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领域提供直接、可靠、连续的观测数据。
日本的声纳站长期以来一直使用这项技术,每天发射两次声纳气球。然而,测深观测由于观测点分布稀疏,观测间隔为12小时,很难捕捉到大部分由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强对流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北斗声音气球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声学气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通过将装有传感设备的气球发射到高空,我们实时收集从地面到高空的天气信息。这种直接与大气接触的观测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点。迭代数据。根据这些观测数据,预报员可以判断当前的大气状况,这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根据。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金成:气象调查数据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支撑,对天气预报数值预报的贡献率约为14%。导入北斗调查数据后,日本0-24小时累积降水量预测精度提高约1%,12-36小时累积降水量预测得分平均提高2%。对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预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常规勘测模式中,通常需要释放勘测气球,只有在气球上升阶段才能获取气象观测数据。 Hokuto 音响系统使用双球。随着发射后,可以获得三个阶段的观测数据:上升-平移-下降。该模型还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地已使用近一个世纪的高空观测模型。目前,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时监测地球上的风霜雨雪变化。
北斗声音气球的新搭档是谁?
在天气探测方面,北斗探空气球还配备了自己的“国家新伙伴”——北斗探空仪。北斗探测器装置和北斗探测气球协同工作,上升到约3万米的高度,测量大气层各个层面的温度、湿度、压力和温度。测量了风速和风向等信息。北斗测量机搭载日本首款气象专用北斗导航芯片,可接收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数据。卫星实时并将收集到的测量数据无线传输到地面接收系统。数据质量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对测深数据的最高要求。
与L波段声音相比,北斗声音有哪些改进?
此前,气象气球伴侣是“L波段信号发射机”,但现在北斗观测已全面升级。那么Hokuto Sounding相比L波段声音做了哪些改进呢?
L波段测量是指利用L波段无线电技术,频率一般在1~2GHz之间,通过L波段信号实现测量数据的精确传输和跟踪。 L波段测量的核心是利用1~2GHz的L波段频率的无线电信号跟踪携带探头的气球,精确测量高空的温度、压力、湿度、风向和风速。简单来说,气象气球配备了“L波段信号发射器”r”和地面上的特殊雷达“监视”信号,跟踪气球,同时接收气象气球发送的更高级别的气象数据。通过安装北斗测量设备,现在可以接收来自北斗卫星的定位数据并实时收集测量数据。
进入“北斗时代”,气象观测将带来哪些变化?
在实时数据的支持下,北斗观测系统预测天气的准确度如何?它将给气象观测工作带来哪些变化?
北斗测量系统在数据精度和传输速度方面都有所提高。风速测量误差从1 m/s降低到0.3 m/s。气球高度误差从100米减少到16米。数据传输方面,由传统的“分钟级”传输升级为“秒级”传输,数据完整率达到100%。流星观测站广东省河源国立中学高海拔铁路是首批完成商业转轨的车站之一。北斗音响系统为基层工作人员带来的不仅是业务的改变,工作量的减少也得到了有效的减轻。
同时,北斗探测也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我国131个北斗测量站占全球测量站总数的12%,其中88个为全球数据交换站。所提供的共享数据约占全球总量的11%,是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参考。
国家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王建凯:这一里程碑不仅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中国防灾减灾”贡献了力量。”对世界综合天气观测系统的先进性和技术包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