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资源部今天(18日)公布了《卫星定位导航基站管理办法》。明年1月1日起,全国卫星定位导航基站建设、运营维护等一系列操作将统一规范。
卫星导航/定位基站是固定的对地观测站,长时间连续观测卫星导航信号,并通过通信设备实时或周期性地将观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它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施的重要支撑设施。
自然资源部测绘局副局长廖安平:我国测绘站点数量从2015年的4000多处增加到33多处今天00。建设主题、服务方式、应用目标发生显着变化。还存在重复建设、数据共享利用不足、归档不力、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
202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卫星定位导航基站管理办法》将从统筹全链条管理的角度,对基站管理原则、监管职责、设计图纸、建设条件等进行系统整理,使基站建设、运营维护以及相关数据管理符合法治。
《办法》规定了基站登记的原则、内容和程序。考虑到基站建设的区域覆盖特点,如果想要在所有州建设多个基站,需要向州政府提出申请。自然资源部。同时,《办法》还明确了测绘参考服务的权限,各类测绘活动必须使用国家统一的测绘参考服务。此外,《办法》强调要提高基站数据安全保护和合规水平,明确建设部门、运维部门、数据使用部门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数据安全和保密责任。
自然部测绘局副局长廖安平:加强基站数据保密管理,明确基站实行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基站重要数据的管理要求,规定导出时的安全评估要求国外重要数据。明确省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促进基站数据资源共享和利用。
《国家卫星导航定位标准》“站网”建设正在加速。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卫星导航定位基站网建成以来,支撑了北斗的大规模应用,向各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厘米级的导航定位服务高精度传输。未来,网络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卫星导航定位参考站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灾害监测、城市建设、低空经济等领域。迄今为止,“国家卫星“ite定位导航基站网”已由原来的3363个基站整合拓展至6951个基站,日定位服务数量超过1000万次。该网络分为三级,以国家站420个为骨干,3093个地区站为骨架,3438个公共站为毛细血管。这种分布还表现出独特的地理特征:东南沿海地势密集、经济活动活跃。而站点也将“更近”,虽然西北高原地广人稀,地点相对稀疏,但整体网络结构呈现出均衡有序的网络结构,国家和地方广播电台将按需求进行加密,形成属于中国的“时空基地”。
通过贯彻落实《卫星定位导航基站管理办法》和《卫星定位导航基站管理办法》以“国家卫星定位导航基站网”为基本框架,未来将有更多的卫星定位导航基站站点纳入“单一网络”。自然资源部还计划提供人性化的公益性测绘标杆服务,促进基站数据共享,促进北斗规模化应用,制定涵盖基站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提供的全链条安全管理措施。
自然资源部测绘局副局长廖安平:为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自然资源部将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基站规范管理,保障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为国家地理信息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质量时空定位支持。
(央视记者 梁丽娟 田其勇)